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2|回复: 0

来谈,先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48251
发表于 2024-4-3 0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uZvb060bu0UnuNzU.jpg

+ U& F1 O) {- \7 Q( B! Z& E# s1 l$ ^# _# J; L0 t/ Y( G7 W
  财政部4月3日发布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将于4月4日至9日访华。% P/ z( O# |% `/ q, ^: b4 V
  这是耶伦9个月后再度访华,她也将成为拜登政府任内两次访华的内阁官员。6 u" \4 j& {8 x6 \: f5 l4 w; t
  要想不虚此行,美方先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3 Y* Z/ W! d
cf8evy66GtOzLV6F.jpg
8 L# T0 v( g+ z) L8 ]; S4 [& O: q) k& L
0 ?: G, {2 s6 F6 q* S
  耶伦,为什么能成为2024年最先访华的拜登政府内阁官员?
: F1 A# B+ O' d( W4 g  中美经贸领域沟通交流机制的新变化,是一个关键的观察点。
0 G% w, E4 P4 o4 B3 C. s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表示,去年成立的中美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是在当下中美经贸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机制,耶伦作为部长的财政部是这两个机制的美方牵头机构。过去半年,耶伦所带领的美国财政部开始在协调对华经贸关系方面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7 J& ~5 H' K! W4 p- W% x7 q
  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从去年10月第一次会议至今,保持着每1至2个月就沟通一次的高频率交流,体现着双方为改善关系并保持对话渠道畅通所作的努力。
6 I0 p* t- z- ^1 G0 k  随着新的工作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其协调的领域,也自然开始牵涉到过去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范围。
5 L7 \+ c/ ^0 V2 {* |  中美经济、金融两个工作组在过去半年分别成功举行了三次对话,中美之间可谈的事情,开始变得更多且更细致:1 W6 ^( u- `' Z, ]4 H
  以经济工作组为例。最初,工作组谈的问题,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双边经济关系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到了第三次对话时,工作组谈的问题开始出现发展中国家债务、产业政策这些特别具体的问题。2 A1 P# i) @; S+ `1 @$ \) c
  这个机制在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一些干扰的杂音也不能忽视。
' r. N% x+ r/ F9 p1 E" ^( @, |  其中的一些声音,连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荒谬。
: j- ^% m. V6 G- ~2 }1 u  比如,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此前就要求美国民众想象,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高速公路上被“武器化”会发生什么。但这种“假设”完全是出于虚构,没有经过任何验证。
- n. C/ u9 [2 c: ^. y" f, o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史蒂芬·罗奇就表达了对此的批评:美国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提出了一些指控,这些行为的危险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 s- R1 d5 h! \$ j  而这样所谓的指控,广泛地存在于拜登政府要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的一面中。$ W3 ~7 F" ], O# i1 {0 ~/ v' z
  表面上看,拜登政府执政三年以来,试图营造美国经济因对华强硬而“受益”的印象,但深入去看拜登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否达成,就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6 I; P- l) G2 @# k
  比如,拜登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要振兴美国的制造业。
; T0 K, x0 P/ C8 N  按照拜登政府的说法,打压中国企业,能让美国的那些老工业区,从中国手中“抢回”工作岗位。事实,真的如此吗?/ @: m1 l8 U* ^) R
  如果分地区具体看美国制造业恢复的情况,在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等老工业区,今年2月工厂就业人数仍比五年前减少了39000人。
+ O& v, E; Z; g# `9 V- k) }. n4 u  这些现象,其实应该给美国政府更多的警示。
4 L* q, l5 Y3 H7 p  这个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拜登政府应该好好想想。: f3 M0 @3 F. K8 i5 ]1 ?
Wl4jDcaa22JlJHj4.jpg
. ]2 \7 m0 J% l5 X1 C

6 t+ i5 |" ?; I  谭主注意到,双边经济关系、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是此前中美经济工作组提到的高频词。
( m9 r: [% ~1 e  这两个词中有一个重合的领域,中美双方一直在交流——推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3 {. ~. `/ |) F' T0 U# s
  上一次耶伦访华时,中美双方就提到了这一问题,当时,耶伦表示,中美气候融资合作至关重要。回国后,耶伦又表示,要推动美国加强同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
7 \; T0 I- a* x; c4 n1 _  而这一次访华前,外媒报道称,气候变化问题依旧是耶伦要谈的重点议题之一。
$ }; H7 ?6 m4 ^) n7 T3 Q! W+ P  实际上,拜登政府上台后,就将气候问题视为外交事务的优先事项,强调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与之对应,美国财政部也很快制定了为期4年的部门战略规划,将应对气候挑战确立为五大财政战略目标之一。
; U9 J/ [7 K* A# d6 X7 y; g. q  但美国政府的表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 p1 \( |9 a* j6 S: [2 }, ?4 X8 i  应对气候变化和中美绿色产业合作息息相关。拿新能源汽车来说,2021年8月,美国政府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到汽车销售总量的50%。两年后,2023年,这个数字仅为7.6%——距离目标相差甚远。# ?: p3 s- s3 a' E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看看美国是怎么“完成”目标的。
& Y1 N2 ?7 i0 Z5 N! Q  ?+ r  《通胀削减法案》是美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出的法案,它被称为“美国气候政策的转折点”,是美国政府目前为止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取的最大规模行动。
- V  l9 j8 V+ N; t" c  而这个法案,有诸多条款在明确针对中国。
7 \- w7 {* |% p0 p$ |( X; T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条款中规定,从中国进口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法案中减税免税的政策优惠。将中国排挤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想法,昭然若揭。! a9 q' L0 p6 K) k
  但问题是,在新能源领域中断和中国的合作,真的符合美国人的利益吗?
+ c0 b0 M9 n0 w2 }, H  不久前,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了美国2024年的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目标,在公布目标时,美国能源信息署还特别提到,要实现今年的目标,难度极大。- Y4 r- Z+ ?9 {& l
  之所以不好完成,是因为美国居高不下的制造成本。
9 ?& E) A/ A( C2 \0 B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23年,美国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比中国高30%。尽管美国采取了诸如《通胀削减法案》这种具有明显排他性的举措,但这并不能改变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到2028年,这一差异可能扩大到100%。- }2 V" W; I. f, x4 a: k
  另一组数据同样能说明问题:
! [, F" x- Y2 u- t5 T5 Q; w  2023年,中国风电机组装机成本创历史新低,较2022年下降45%,仅为美国同等成本的五分之一。
+ V2 Z- y0 y: f: c/ \  美国官员宣称,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美国消费者的能源成本”。但现实情况是,美国政府为了达成政治目的,忽视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行为,也在进一步延缓美国达成气候目标的进度。/ ^! M; G6 d# w8 u" ~5 F& k
  一个更长远的问题是,随着美国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美国将在电网系统等基础设施领域面临重大挑战。5 P# g, p4 a$ Y: e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美国有些电网基础设施已服役50年或更久,很多电网基础设施亟需替换。而为数不多能满足美国替换需求的国家,是中国。
9 F8 W) k6 M) _. G* R$ ^% P- m  K  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加强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都是美国应该做的。
7 ?0 B4 K9 _- U* v# |% b& y  气候问题,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共同面对的危机,而美国为了提升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所谓领导力,就想打压中国的新能源行业,这对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是一种伤害,这也是在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r. Z. V  q. ^
  而这,也是本届美国政府在处理很多问题上的缩影。: b& g) b* Y0 u, e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2024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计为2.9%,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8 ]2 h( x  J! }7 d6 i% d- @; ?: M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需要中美在绿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 V! W9 ?/ Z4 X, e, V# e  无论是从美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角度,中美合作,都理所应当。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5-9-18 00:16 , Processed in 0.01631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