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7|回复: 0

东西问·汉学家|加拿大汉学家王健:翻译中国诗词为何要“脚踏两条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4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29606
发表于 2024-4-17 0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中新社温哥华4月16日电 题:翻译中国诗词为何要“脚踏两条船”?1 Z3 z' a% j2 l
  ——专访加拿大汉学家王健/ {3 N/ C8 Q5 u$ z6 B$ E7 Q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7 x% f4 d+ B0 S6 _
nbrAaAJAmJJGj1rA.jpg
2 j  }0 B# j3 I' C, u& C
  ~! s* g) s. I) r3 G# y
  在一位对中国古诗词有深厚研究的西方学者眼中,唐诗宋词美在何处?将中国古诗词译成英文有何挑战?加拿大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王健(Jan Walls)近日在大温哥华地区素里市(Surrey)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他对中文之美的感受。2 H, |5 K1 q: m9 N  w/ r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6 y. `2 b0 w: H7 K' }/ v8 z0 v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与中文结缘并进入中国文化的世界中?2 m7 ?0 m& t% p
  王健:我一直到大概18岁时,对中国仍算是一窍不通。上大学前,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长大。后来在海军服役4年期间,我在加州蒙特雷学习中文,并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退役后,我回到印第安纳大学继续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当时我的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那时我不知道这一关系的重要性,后来才发现我很幸运。我在大学主修中文、辅修日文。日本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几乎没有一个日本中学生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以我非学日文不可。9 E+ v( N5 z2 V
d322UYkP2H3U21x2.jpg

9 J0 i' S$ q* T/ s% A
& H( n5 p& q; p8 C8 ~9 z; a8 U
2024年2月9日,王健教授在位于大温哥华地区素里市(Surrey)的家中留影。余瑞冬 摄
+ Z+ k# p& d( @4 o$ P- v
. T9 ^2 Z* C, j& E# y- x

8 ]# M  [+ r; M2 e, K$ Q  中新社记者:吸引您钻研数十年的中文,美在何处?
. a  Q$ p" A. H! s6 I  王健: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汉语的时候,尤其在强化班,不只要求学生看课本学普通话,还教他们唱一些中国的民歌,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我又教他们朗诵唐诗。传统的中国人朗诵诗歌不像今人,而是(带有曲调地)吟咏。所以很多这边的学生都会学习吟咏唐诗。西方没有相对应的习惯,都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诵。我更欣赏中国传统的诗歌吟咏方式。
5 W% Y# B# e, W& t; G  中国人很喜欢用四言套语(俗话),或四言成语。不会用四言成语的话,简直无法说非常自然的中文。中国人很喜欢用比喻性的说法,不怎么直接描写,更多是用成语或谚语描写事物,包括人际关系。我觉得这是中文一个最可爱的地方。
% E. r- h- n: u
oS99LS7a2TczhC2z.jpg
: e: N( ]6 i. Z$ \( o
# L6 u2 p4 ~& V, G3 X7 K
成都杜甫草堂。喻湘泉 摄
7 L  [3 ?6 a3 z/ O
  中文有那么多成语和谚语。它们对事物的描述恰到好处。比如,中国人说“飞机上吹喇叭——唱高调”。我都很喜欢,可是要给外国朋友解释明白就很难了。
* l* J% t8 w* g/ G7 Z& Z' Y  唐诗的结构非常重要,而且定型很明显,我更欣赏宋词的多样化。我跟夫人李盈教授(注:李盈教授于2023年10月离世)合译的《空鸟迹》一书收录了王安石的130余首诗词。# C! `( h2 e( P7 Y- i
D6s6zFY858R9858q.jpg

* h+ P1 t3 X- O* u% k+ Z/ z

& G% w( k( |& I) S% ^# E* \
身着古装的年轻人在南京钟山文学馆内弹奏乐曲。钟山文学馆所在的定林山庄原为纪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而修建的一组曲廊围合的三进殿堂式庭园建筑。泱波 摄  

* }: {; k- r8 i  中新社记者: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时,难在何处?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2 b7 \9 Y* q' _* D  王健:其实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比较好译。李白的诗作有上千首,作品也比较有名,我也译过不少。我欣赏中国诗歌或诗词,主要是为了翻译,更多是从翻译家的角度来欣赏的。因为我翻译过数百上千首,有时候我看一首诗,一看就知道这是“老太太打跟头——很难翻”的。可能我就不敢翻译了。& k9 q% D2 G2 {7 t0 M
sDw0dpX82UEpdfdW.jpg
- B+ m0 p' k% d3 M4 j

, s2 ?7 l% C% b
舞剧《李白》。骆云飞 摄

0 d/ F2 }* H% z2 p) W: O8 \  而且我的译作一定要能用吟咏的调子来朗诵。比如(王维《竹里馆》):) J" b9 @) N- J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amboo grove alone /Strumming humming tones /Deep woods, no one knows/ Then comes a full moon.  v5 a8 u8 U- c* Y) `2 j/ u
  又如(李白《静夜思》):
9 }& P! T9 K0 X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Moonlight all around/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 up a full moon/ I miss my hometown.
- c+ {  r6 \1 u  对我来说,好不好译指的是能不能用英文朗诵、吟咏。我注重的是吟咏,因为这是中式传统。7 m5 _% Y' [/ c2 P7 ^+ e1 Z! V1 _
  中文比较容易押韵,因为普通话只有四百多个音节。如果译作要吟咏的话,最好也能押韵。但我不限于译成押韵的英文,因为英文有上千个音节,所以英文押韵有时比较勉强,容易让读者想到“打油诗”。: U8 V. H( k3 b* l& g/ i7 q
  翻译诗词最难的是要“脚踏两条船”。最好能够忠于原文的句子长短,尤其是词,不是诗。同时也不要违背原文的精神。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当然会表现在诗歌或诗词里。可是,经验产生期望。如果(翻译者)没有一般中国人经历过的经验,就很难找到一个自然的英文表现方式。所以要找到一个“脚踏两条船”的表现方式翻译。这个很复杂。; L% g' @( H! b% c
FGxrrXFiV1ZIXm4x.jpg
1 g) e) J( B7 j& r$ f

+ M1 c6 R+ g" y# T
泉州南音剧目展演将唐诗搬上舞台。傅丹丹 摄

7 }$ b  k: Z0 Y- H/ |% Z/ w
  H& b3 c8 ^- Z$ A$ w4 P5 r  中新社记者: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
; A3 ]9 {3 `  T  D$ z" ?. s7 Y  K  王健:我欣赏中国文化的缘由之一,是对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当讨论某个复杂题目时,他会用一个四言成语把整个气氛全面抓住。这对说英文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是很难的。" _1 O6 m0 V1 c- j4 ?0 }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似乎都欣赏这一点。当用一个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说法来提供一个结论时,他会欣赏。而“洋人”大概会觉得,你为何不直截了当地说、有话快说?
% U. o% l, A. r: W8 [+ @& |  对一般美国人来说,中国属于“玄秘的东方”(the mysterious orient)。但21世纪的中国人跟20世纪的中国人相比,思考方式已经改变。这要感谢互联网和数码沟通技术。而且现在中国年轻人跟外国人的联系、沟通更加频繁。沟通越多,就越没有所谓的“玄秘”了。1 ]7 F$ q- i. ]0 X5 e
k3k88BPcp4bd08y5.jpg
4 \$ [! ~+ S& h3 D7 h5 n

; e# i, S" A7 j% y
2022年12月,《唐诗的回响》音乐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主创见面会,中国青年男低音歌唱家卜乐表演《静夜思》。廖攀 摄

5 o; X+ e( D: t; a$ S$ O1 e8 c  中新社记者:中西方的文化基因有诸多不同。您认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是一定会分道扬镳,还是会殊途同归?7 D7 \! B& q& f5 ~) W2 c( ^
  王健:中国人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用中文时一定要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不要认为这样做会改变自我认识,而要当作加强应付新环境的本事。
, O* m/ H$ M' A2 R3 T( P0 N6 }* R  我从一开始就提醒学生,用英文说话跟写字真的是大同小异。但用中文的话,你说的(口头语)跟写的(书面语)差别比较大。为什么?因为写汉字比写26个英文字母复杂得多,所以一定要想到一些可以省时、省力、省脑筋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所以中文有很多省略的表现方式。9 }3 p5 J+ {4 m8 ~% j- U0 }4 G
  如果了解中国历史跟加拿大、美国历史的话,早晚会思考到殊途同归,因为任何社会要面对的现实都是大同小异的。有文化的人会承认殊途同归具有的价值性。(完)/ ^- A' @* v9 L
  受访者简介:0 t8 w$ B0 X, }6 G, ?' B
Y9e18r4uKuY60z9O.jpg
: @* l0 g1 D6 p9 D7 B% k& x
2 \( m8 T' _* N8 c. G
2024年2月9日,恰逢本命年、属“金龙”的王健教授在位于大温哥华地区素里市(Surrey)的家中留影。余瑞冬摄

: d/ m: w0 L$ e; g  `3 R5 _  王健(Jan Walls),加拿大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现居大温哥华地区素里市。1940年出生于美国,是一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和西蒙菲沙大学都获得终身教授席位的教育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加拿大驻华使馆任文化参赞;曾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高级副总裁。研究领域包括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东亚语言与文化、东西方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翻译等。
, J& ]$ R" p6 V* Y2 ~8 b; T
【编辑:唐炜妮】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4-11-4 13:03 , Processed in 0.01717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