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9|回复: 0

举头望明月,那里能看到中国人的梦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8万

帖子

2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43371
发表于 2024-4-27 07: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作者:王 彦& x. e5 |* G9 g
  人类在月球上培育出第一片绿叶、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实现月背软着陆、人类第一次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这些了不起的“第一次”能否用一首歌或等一班地铁的时间讲清楚?纪录片《中国探月》探出了一条新路。0 S9 J# j# E  E3 z# |/ x* x
  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20周年。第九个“中国航天日”来临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四集纪录片《中国探月》,以创新的体例与样式去回望中国探月曲折却隽永的印迹。该片中文版自本周一播出以来,吸引中国航天的“铁粉们”热烈点赞。4月24日起,该片英文版正式亮相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带着中国人的探月宏图、中国航天领域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走向全球观众。
& d$ k, f' r9 V
N0A6aj0Dn2tjJ0II.jpg
$ ^2 f3 |8 t: k* K+ o* }0 n0 D0 K

3 ~  e0 k. I* H7 d$ k
《中国探月》海报

) z* C- ^/ N& I7 x! F7 k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留言称,《中国探月》用轻巧又接地气的姿态所解读的,不仅是一项宇宙级的浩大工程,还是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心灵史的宇宙级浪漫,正是——举头望明月,那里能看到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 w; A* T. _0 I
  类比法与古诗词“导赏”,举重若轻解锁不凡路
7 V- q3 ^+ W4 f. P6 n/ _; i  中继卫星、晕轨道为何物?甚低频宇宙射电信号、8级硬度岩石分别意味着什么?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类似问题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更遑论要解释清楚一项持续20年的庞大工程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兼程。尤其新媒体时代,满屏艰深的专业名词或科教片式的“授课”,已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U# y3 A4 z
  纪录片《中国探月》主创团队另辟蹊径。他们先是在结构设计上用12组关键词建立叙事。“飞向月背”“鹊桥号”“登陆月背”“玉兔的探索”“新的观测点”“探月的高潮”“中国人的探月计划”“大火箭(长征五号)”“目标,月球!”“月壤采集”“返回地球”“关于未来”,12个故事,平均每则故事5分钟,串联起人类探月、中国人探月的历史探索、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和成就价值等多个层面。$ W+ f9 b/ C) S0 B' ], h* x9 q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背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强大的新闻与纪实资源,《中国探月》的素材家底丰厚。但在四年的创制过程中,团队几经斟酌,最终还是选择许多新的媒介和手段去传递非虚构内容,借助技术、艺术、思想的融合,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界域。& V  e  m6 l' }; P
  正因此,该片在把宏大题材“化整为零”的同时,还引入“导赏”,为观众架起科普的虹桥,共同解锁中国人的不凡路。显见的“导赏”为双语主持人,富有激情的解说每每让观众跟随中国探月路心潮起伏。类比法与古诗词则堪称隐形的“导赏”。比如,解释为什么降落月背是个更大胆的梦想时,纪录片用链球运动的特征类比月亮和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又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类比登月探测器的精准下降位置控制。又好比阐释光影和投射,片中用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引出中国科学家的畅想。通俗易懂的类比与耳熟能详的诗词融入科学的讲述,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普,瞬间有了亲近的面貌。1 p, u5 g" Z  B' D. x
  “干货”满满,为年轻化的网络包装硬核托底0 A4 c; s& b' c
  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时代的“浅阅读模式”对严肃科学具有的完整性、逻辑性进行了解构。简洁轻快的信息传播形态固然能吸引年轻群体,却也需要警惕碎片化的冲击会否稀释纪录片的科技格调。
( b2 q% N$ B7 ^$ g+ f1 X  这一层面上,《中国探月》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高浓度的中国顶尖科学家采访、历史资料镜头、航天仪器监控画面等满满“干货”,为年轻化的网络包装硬核托底,让纪录片在营造生动、达观的美学体验之前,先行为观众高质量地展现出中国航天的技术之力、中国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精神伟力。
6 [$ v' _- z+ d$ m0 v: [  片中,推动中国航天飞向未来的大型设备、大国重器被高光聚焦,包括但不限于月壤样本回收时轨道器和上升器的无控模式对接、高强度月壤钻探采集钻头、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运载火箭中名列前茅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等。# }: ~) }2 a$ P
  《中国探月》更通过勾勒世界探月史的大事件与重要节点,以历史性对比突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虽起步晚但奋起直追、一次次惊艳世界的画面。比起人类持续四个多世纪的对地外空间的兴趣与探索,直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国才真正开启航天事业的新纪元。如今,能在3秒钟内完成空中悬停的自主避障探测器、至今无人突破的7米分辨率高清全月图、“跳跃式再入返回”回收技术等,都是中国航天引以为傲的奋斗成果。
/ P* R: j4 q% ^! Q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探月》英文版亮相,中国也将借纪录片开诚布公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航天计划。目前,“嫦娥四号”已收到了包括瑞典空间物理所在内的十多个国家提交的搭载需求,中国航天的世界情怀可见一斑。在中国未来的航天构想中,“嫦娥七号”将与“嫦娥八号”一起,搭配着陆器、月球车等设备,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这会是一个国际参与的大科学工程。可以想见,中国航天人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V- l, |) J: f5 W* X8 j, v( m
                                                                                                            [                             责编:刘冰雅 ]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4-11-22 13:53 , Processed in 0.01683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