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7|回复: 0

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8万

帖子

2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44031
发表于 2024-6-9 17: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a% {% g0 U. [2 f8 M5 ?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3 q0 \4 A* f- y6 n8 d! _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U0 W9 A( B) G7 W: C3 ^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6 t' T( [5 a, @/ p( O8 Y: M1 ~* b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 }3 o/ v% G9 |
A8oC8mi8Otm4Cc8H.jpg

8 Z+ ]+ v% ^5 N
" N3 R4 _4 c$ C: [" t# p0 u
5月10日,河南三门峡卢氏县,民众购买槲叶粽。聂金锋 摄
% i2 Q9 x% B$ B2 Y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2 ~: M4 i6 y, u: q7 h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N2 {8 ?. i$ n9 v9 R. V$ t) s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3 H1 w  u& M8 A+ L, k* a# i
HQNIxdQRw9XG9c7U.jpg

/ z0 D" g/ n4 C7 h6 @( [6 g
0 X& k, l# b1 |+ w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 n) ?2 _. O& W$ [$ H# R0 g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 E9 ^" m3 N: c/ [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 A+ S5 F0 \) R; R' k: S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 n5 R! p( {/ w$ Q. d
【编辑:李岩】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4-11-26 05:37 , Processed in 0.01647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