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天津7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7月15日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又是40天。从2015年至2024年,已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 Z6 P1 m: E& s6 J% D" u1 E* C7 E; O- k( H5 ~2 O9 D- u
- ^- C t( H6 P# G# a @( R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大约在每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天气最为炎热。待到暑退出伏,早晚才渐有凉意。& q, H7 Y G2 Z3 b. E' W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历法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一共10个;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一共12个。6 o; ?, J2 E7 P- x$ p7 U4 Y
天干和地支按顺序搭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可以不重复地记录60个,俗称“六十甲子”。当一轮结束后,再从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记录,如此循环不绝。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带有“庚”字的日子,称为“庚日”。9 b I4 ~/ T: a+ M9 V: |
2 i% \% |. H/ p) `0 V" n" E$ n: x8 W/ j+ {! N- k
我国传统历法规定,从夏至日开始数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初伏。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中伏则不固定,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h6 H0 k$ d% ?! A' c
为何中伏会有长有短?杨婧解释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1 ?0 `5 n8 X( a( H2 {9 Y& d 以今年为例,6月21日夏至,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是6月25日(庚申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5日(庚午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庚辰日),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庚寅日),第五个庚日是8月4日(庚子日),8月7日立秋,所以今年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就为20天。而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月14日(庚戌日)才进入末伏。9 U, O* s; c1 @9 d- h, j
' Y; k- T1 k7 \( t
2 Z; Y: p- G8 K 本世纪至今以来,仅有2004、2006、2008、2010、2012和2014这6个年份的“三伏”是30天,其他18个年份的“三伏”都是40天,其中,2015年至2024年,更是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z8 h5 ^3 o( L" e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对公众来说,一定要做好针对性应对,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安然度夏。”杨婧说。: f. |- p9 _: D& ~: l; Y
0 V( o4 F' Q0 q# G 海报制作:方金洋% O, W; E+ j. t! g% \2 V& M
编辑:李民$ [8 m( T1 B0 N8 k) `. e* Q g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 I/ c m' A7 h S6 C& ?* n% d, A 节令工作室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