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德镇到多伦多:一只碗的环球旅程》 故事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说起,在江西景德镇某陶瓷厂里,一只精致的陶瓷碗刚刚出窑,身上还有余温。它一脸懵逼地看着周围被层层气泡膜包裹的兄弟姐妹,还没来得及问“我们要去哪儿?”就被轻轻放进了一个比它大三倍的纸箱里——这叫“防震包装”,别怕,是为了你好。 第一步:内陆运输——打包出发,别碎!一辆冷静的卡车司机老王大叔缓缓将整车的碗碟驶向广州港。为什么不是最近的港口?因为宁波港班次多,价格合适,出口熟门熟路,关键是报关员小姐姐特别靠谱,谁不喜欢效率高的伙伴呢? 卡车一共走了两天,途中经过了几个服务区,碗碟们安稳地躺在车厢里,听着胎噪声,感慨道:“我们还真是瓷器里的高铁侠”。
- w" P) i4 C: Y) f, X 第二步:海运——漂洋过海来看你到了港口,碗碟们被装进了一个40尺高柜(标准集装箱),这一柜大约能装下2万个碗碟,也就是差不多两个家庭用上十年的量。 从广州港出发,它们要走的是太平洋航线,大概途经韩国釜山、日本神户,最后到达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港。这趟船程大约需要22到25天——遇上海风情浓烈,可能还得绕绕路。 好消息是,集装箱有船公司大哥罩着,比如马士基(Maersk)、中远(COSCO)、达飞(CMA CGM)这些“航运老大哥”,各个经验老道,风浪再大也不怕翻。 为了避免“碗碎一地”的尴尬,物流公司还贴心加了个防震托盘 + 填充泡沫 + 多层包材的超级护甲——可以说,这些碗比我出国还被保护得周到。
1 Q+ @3 v; X ^ 第三步:港口清关——与CBSA斗智斗勇到了温哥华港,碗碟们迎来了新的挑战: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查得严得很,尤其是涉及陶瓷类产品。 于是,提前准备好的报关单据就派上了用场: 6 u* k( q" W0 }% L# K# I$ Y1 R
- 商业发票(Invoice)
3 p$ C3 H% X# N$ p" j - 装箱单(Packing List)
2 w# p; B* }) U, |9 T' F9 Y - 提单(Bill of Lading)+ `- B: G2 g* q0 [& z( {
- 原产地证书(CO)
: O* p- @9 D% }! x% y' f5 U) R5 d6 W - HS编码:6911.10(瓷制餐具)3 \9 J+ b B2 F9 ], ?2 t! n
有了这些文件,代理轻轻一操作,CBSA点了个头:“没问题,放行!” 不过提醒一句:如果包装上没标好“Made in China”,那可是要被退回的,碗可伤不起。
- i2 v" _0 U2 c! l; A: c! z/ J 第四步:内陆配送——谁来接碗?大部分的陶瓷碗碟最终不是去博物馆,而是要进温哥华、卡尔加里、蒙特利尔或多伦多的大型商超,比如Walmart、Canadian Tire,甚至 Dollarama(便宜又大碗说的就是它了)。 有的走铁路(便宜,慢),有的走卡车(贵点儿,但快),全看客户急不急着补货。 到了仓库,碗碟们终于可以大口喘气,准备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上架,被挑选,然后被一个小朋友摔碎(误)。 / {, p- d- `3 Z& F) E* G+ ?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