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 f3 Y) a6 v, i2 A 在中华儿女心中,家与国是无论身在何方都割舍不掉的牵挂,是心中长明的灯塔。* V. e& n" Y1 O. ~0 l7 S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亲身示范,更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家国之情凝聚起亿万人民家国一心的奋进力量。1 a8 l) m: A# K( u8 L$ K
国庆节,家国同庆的日子,让我们重温这些动人瞬间,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家国情。
- Y. o) F' M. j3 f) ^* F9 D$ L# } 【“时间都去哪儿了?”】' H; ^ H! M+ ~% w
# f0 Q( |/ p9 H6 ]2 `
! ]1 {/ b9 H. |- ^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F K }$ s: T- P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以“兢兢业业,夙夜在公”8个字回顾自己担任国家主席后的感受。! X8 Y6 ^9 k, |
5年后,面对时任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习近平主席再次坦陈心迹:“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7 N( k7 o* E$ g
这份立志报国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童年时已立下。& [ \% D# L8 ]; [7 S2 O
童年时,母亲给习近平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 W4 s. C6 K2 Z6 `) U
言为心之声,行为心之迹。
1 a+ X" R& G- f/ r% a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心中所思始终是“国之大者”。+ [/ J6 K7 ^5 Z" o {
在梁家河,习近平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正定,跑遍全县所有村;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地区9个县;在浙江,用一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7个月就跑遍全市19个区县;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避寒暑、不辞辛劳。
6 M0 g: ]$ Y0 V$ M5 O Z* A7 q 何为“精忠报国”,何为“心怀家国”,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作出了表率。
2 K# ~5 w2 H/ z b1 O# D/ g4 F 【看最早的“中国”,谋未来之中国】
! H# D. M! V6 R5 X& i$ \) L w! l* ]# B& ?% D) s
" q3 c' u& q3 C. ~+ ]# k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9 m0 i2 g, z2 Y. i L
2024年9月10日,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5 ]! N% Q2 r g0 o% ^( R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在一件青铜器上久久停留——( V9 j( Q0 N C! z8 Y. N$ h
何尊,造于西周早期。凝重雄奇的造型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尊底“宅兹中国”的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
& M8 |. [/ \# r$ a( b1 V$ x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2 d% A* e- \: l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答道。
! s f! { x/ C3 N+ N3 m: p 器以述史,物以载道。 p9 n8 P/ U# y9 @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 i7 j4 Q" b& F. T: v" X! t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1 h' j& f7 x3 _7 j8 q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3 |7 s" p$ q1 P- e! v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
3 M* }. _) |3 X5 J5 ~ Q 知之甚深,方能爱之愈切。当越来越多人吟诵起千百年前先贤的诗句,惊叹于前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之时,心中不断明晰的,是“何以中国”的答案,胸中升腾起的,是炽热的家国情怀。
/ X8 M. B2 H4 c* d. \2 P 【“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4 A0 ]# j# e8 ^ B& l
5 }5 X' S% A( T& C3 W5 i
* R' w* `% w$ z2 _2 i g' E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同当地群众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7 D, t& @" G+ u
“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
( V8 `5 e/ M( f; J, `: i- W0 J 2020年10月13日,在广东汕头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侨乡热情的市民群众,说起“侨批”的故事,感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4 y* D* ?5 U$ ` f T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约1500万人。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寄回国内。
& v; i8 Z& S6 @% D) a “批”一件,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薄薄的一纸“侨批”,捎回的是对故乡的浓浓眷恋,是对家国的满腔深情。
. ~3 U! ^* {" U. t “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习近平总书记由衷赞叹。9 W& k- e- W* A5 h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家国深情蕴藏在中华大地的热土中,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内心里。5 l+ ?5 I: Z) u& \+ V" G; O, A
爱国,是王继才32载“坚守”的样子。“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1 K' I1 h9 {: b4 j% r
爱国,是黄大年“科研疯子”般“苦干”的样子。“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
( V( Y4 F0 R2 ]1 ?, C( D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致敬那些闪亮的名字,一次次讲起那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大家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 y* W1 N4 y- L 如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已成为亿万群众最深情的告白、最坚定的誓言。
) F: k% i% ^& y+ k$ E. t 【“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t9 z. i7 x5 ]0 `
云南腾冲市清水乡,有一个名为司莫拉的佤族村,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
& D5 B U% y' c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访民生贺新春。
' b! k- I' P. Y4 y, i 村民李发顺曾因车祸严重受伤,一家人失去主要劳动力,再加上一双儿女的上学花费,生活陷入困境。多亏国家政策帮扶,全家共同奋斗,实现脱贫摘帽。# A) k& Z$ Q3 V, l! f& o8 B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李发顺家。在卧室,摸摸床上的褥子厚不厚;在厨房,打开冰箱门看吃的啥;在后院,问养猪行情……
4 N6 W7 X- d* U- K “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看到李发顺一家生活幸福,孩子们都找到了人生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鼓励孩子们做党和国家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 P" L) D" m+ |' I! o$ k* } 李发顺家日子的变化是司莫拉佤族村变迁的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户71人全部脱贫,司莫拉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J8 _; _! C8 g( @) }$ U' h1 P( s
3 g* k' F2 k i8 d* P& A
2 B1 }4 G- g3 _/ V; |: y/ W% b. b1 Q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19日下午,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走出村口。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V7 W: i* _" ], G( q2 h# N4 ~, ^1 V4 S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5 U$ v) y, p6 k' y+ i ^, V& h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百姓家门,聊家常事、算家庭账,只因治国理政“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2 c* q/ ~6 r: ^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家国的真谛。(记者高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