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4|回复: 0

[温村新闻] 新华全媒头条|习近平的乡土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6 18: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习近平的乡土情" n% ]0 I# T- ~' M, \) d
8 u* ~) {) i5 \, U; X
新华社记者
9 h2 }, f* \+ U3 s
& h$ a( G1 w" r( p! r“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
' m* D0 h- i' O; z( ^1 r+ f  I  a; x
+ z/ T4 p. e* B2 K: h( Q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恒久。! y8 v4 S2 G* E: ~

$ u( E( H( E5 e$ _* n; q# T兴“三农”、固邦基,除贫困、向复兴。
: p! k% y1 w- y! Z% _5 ~7 N2 H. g" w7 B6 W
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指引下,广袤大地日新月异,乡土中国沧桑巨变。
& B1 g# {# h7 f6 b$ h  N" X9 a. d1 a3 [7 j7 ^% S/ k  K  U
(一), J' s, S" E" L, h1 ^$ |7 D7 x

! [# ?, ^6 {( z% L* w# G2024年11月5日,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甘蓝舒展,沐浴阳光,满目青翠的十里蔬菜长廊,见证了感人一幕——
" D. q1 T0 ^& ?1 p$ T" U; Y7 f9 {/ q8 M
4 Q& K- I7 Q3 {菜地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菜农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4 A% \3 [4 f7 x' q
. Q5 P9 Z& ]! x0 h9 b3 K; F1 e# L
都是干过农活的手,握在一起,格外亲切。% z  p, M" M7 S
- d- U1 ?; n6 B
熟知农民、熟稔农谚、熟悉农活、熟识农情,在广阔乡土和广大农民间如鱼得水,真情流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5 g6 J1 |. G$ X- J7 s( ]/ p1 t$ N. v2 _, q5 ?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沾泥带露的话脱口而出,他对土地的了解深入肌理。
0 I5 T9 V. p& n) U! ~, |; i' l0 X1 d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 R1 L- Z2 ^) B% C$ A9 \/ q
+ _( S% l0 [2 \
一下车,总书记扛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
7 L, z+ P/ b3 R& C8 P3 G
7 j, i+ D  C7 x' k) p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是这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 _2 q9 M( t8 i! T  E; [
" i6 c! H# K/ j4 G, p
习惯的动作,劳动的本色,数十年未曾改变。
; K! b- N: |5 `* J4 h7 B6 O9 l
4 l, i4 d9 u" u2 n1984年,一名记者眼中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是这样的——“既没有县太爷的‘谱儿’,也没有大学生的‘派’”“着实有点土气”。
4 J; f+ z7 Q/ G& g7 x- d# J2 A; f4 ?- `; j
这“土气”,源于一份终生难忘的乡土情结——“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 a7 }7 T$ c0 p  \& S% _7 ^! u1 ]9 @7 K5 H' o" O" l
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陕北梁家河插队7年,知青习近平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2 d3 Y. X4 g  S; v/ z" ^% f% B2 b5 Q- K# D& I! p
在国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对老乡常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 l* n8 R7 D; s9 Y, N

+ r( G0 w, v. {, `( r" K' z习近平同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2 ]; H: f" v7 Z8 [& f& D( f
; j) p0 T+ g! {1 i3 B5 m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 d( J& C4 ^& ?9 h) X& d2 t7 s( q

3 X( @3 @9 n/ n5 U9 L1 I“盈儿,你可老了”“随娃儿,还记得吧”……阔别多年,总书记仍能亲切叫出当年同伴的小名。在梁家河的一段山路上,总书记停了下来,举目凝望黄土地。. Q' c1 M& @) v" R3 ^

  R# I% `/ r% A% ^9 B. Q4 [# U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一道褶皱俨然岁月的纹路,每一座山峁仿佛历史的沉积,承载着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承载着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的厚重与沧桑。
, q- @6 {: z  n* N0 I) b7 Y1 {4 Q3 i, q$ Q) G
这片土地上成长出来的独特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源。
6 H, |1 R& O* }2 H# X4 I. |" W0 N, x9 p4 d3 N$ o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0 A* @; a! n, U! f, [; n) O* q9 K  t" Z2 v  |7 @" v+ I* F# B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V/ y) q; ]1 f

9 C9 r  G& n7 [. o' s' n在交织错杂的历史纤维里,总书记抽出“三农”和国运紧密相连的线头。& J; i6 y, g4 r% X  G

8 o8 n0 M5 w. [, |9 K+ C历史典故,娓娓道来:“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3 U0 h% M7 h5 N: ^% `3 ~3 T

+ Y1 D3 q4 J. T: k# r5 i2 n悯农,重农,兴农,强农……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深邃的历史逻辑。
+ w4 y( W. `  C2 l. a  X. T7 C8 e9 o1 k2 s: P6 W$ H
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 A# j: r) Q- v& |$ i, i! g
; j" Y; I- Z2 [( S# y# L; k3 V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最里面一间屋舍,墙上印着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 y3 o' ]/ [5 @# i' ]1 m+ E( \+ O, f2 k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凝视良久。
" B# H% ~1 e1 M/ B' ~  b
, q* X5 b# D% ~* i  A7 l. x社,土地也,稷,谷物也。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A1 \: x( P, A7 R6 q" u, x
; i" m9 M" a# j0 [! a
悠久国史,百年党史,农民和土地都有着浓重笔墨。
: S5 I0 o$ \& [# }$ R: _) |. o8 p4 E4 ^0 t  q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农民的劳动工具作为符号象征,早就绘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2 I$ q' S7 h6 t
" d! t: V( y0 f) z2 O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溯这样的论断。
9 [3 G# o% ^: x8 s, k$ k& ?+ T0 k
3 r. B7 `4 I4 ^( E1 C# E哺育万物的土地,胼手胝足的农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 h7 f& f$ x% n; L* d

, y3 c- }. H! T1 k6 V3 T5 |泱泱中华文明史,多少朝代来了又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才真正翻身作主,广阔农村,变了天地。
" m4 \. l& D7 L3 z: X% K
! H& s0 z) f& N/ b; }* F, [$ L)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乡土情里,是习近平一片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忱。4 g6 w5 P; `6 d$ @

* s+ L0 w+ a1 \& ~2 F7 ?9 a(二)
. W8 u5 D: I, v- l
: r* _( `, E8 K9 w- T  N& e& f4 g“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4 K( r- f, d) |$ h! q9 h

  R9 [1 i7 f% U/ G7 p' u2021年9月,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途经一片田地时,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同正在劳作的乡亲们拉起话来。
! f. b  a5 P! X: ~2 s
$ x) Z/ R4 O  K; d5 P( ^“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1 n' b8 G! r6 `% \% k
, l! K3 n; g# E( o) u7 P
说起如今的生活,乡亲们告诉总书记:“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 l3 h5 [& R# R8 b
7 u' [/ D$ E' X$ o& y
“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的乡情熟得很,“硬糜子做黄米馍,软糜子做油胡兰、油糕。”0 X& Y# j" L8 N+ _
* e- f2 N* a) n3 x
玉米秆上结着玉米棒,总书记伸手捏了捏,看庄稼是不是成熟了。! m8 T2 Z1 `7 ~: }: Z- i/ n

, d6 J3 s' x& E9 b" B1 x7 w万物土中生。8 d; K6 f- \5 q* P% ]
* e9 |: M1 y6 c& g: U
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淤地坝,修梯田,每增加一寸耕地都十分艰难,更加深知土地的可贵。
( {6 u5 j4 w$ z1 Z. P, a+ B
# w/ \; \3 H- u1 |3 ?" i2020年7月,吉林省梨树县。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
! D& y% [8 Y/ Q$ J5 `7 ]: ?2 Z- c* e2 l  H* u* z- v( |" @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这里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4 v* a/ L) o. T

! R4 }, g& @1 X( P, N“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总书记不无忧虑。
# {2 }( c5 W" b8 o: _/ k! y- @, l& u$ E0 q, [6 ^  J  L
“我们想了个办法。”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 ^$ w" {9 }" B6 ~
1 x4 H$ R) T* v) f
“这个工作很重要!”总书记语重心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 S6 V% N. D9 `& F2 Q' ~$ p

8 o6 O- e( g% T5 q  a种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也很重:“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6 p: P% m' e1 V9 ]9 C
8 P& A/ s1 X' d# r
2013年的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习近平总书记,道出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q; R: m2 K1 e  Q
- r! n) Y( w4 t总书记伸手接过照片,仔细察看。. z, n) ?2 l1 O. N& S3 V7 G1 W. l

" Q$ \1 a* l- V3 x7 v0 S* \“我1998年去过你们那,当时咱们见过面。”总书记对袁隆平说,“我那时在福建当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十分关心种业问题。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
; ?2 q, Q" }/ s- R
3 R) e4 {, u- Z8 A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察看水稻长势,同袁隆平亲切交谈。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0 {+ W7 |. t+ Y
) \" G; P  P% [, R  Y" \7 c: }
一年后,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c% b8 F, O! I0 U! V
6 @' M: Z) c1 O( D$ V. h4 u  o8 {2 G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此时,袁隆平已经去世。% r) a" @9 ?7 p9 b6 u

0 N  B7 H) y0 W0 G5 Y' F- K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 q% ?& Q( y- S% j+ k0 A
4 s" V* L1 |! g: K' o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关键在人才。- R! _( e8 c( m/ _0 ?

  @  N! x% t. R6 {0 i) {4 U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葡萄园里,农业技术员正在现场指导村民。
( ^5 s9 S8 A% e) @& ]# q0 z* e: M0 Z  I9 `0 i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葡萄园:“你从哪里来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绑蔓、定梢有什么讲究?”
, K: B, x: o( }4 \1 X) g! z/ r
: C$ y, \6 ?% \0 L' ]  M$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8 n1 D9 z& j0 |
# A6 j" A/ M6 e5 }1 s$ p如今,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田野一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 U5 s: m, W2 B5 [
- r/ b8 M2 K! L9 j5 H& `2 B% l2 _东北,祖国的大粮仓,见证中国农业的发展。' O+ O' W8 J  ]$ N, H! J1 @
+ U  p6 B( C$ \) E( U* m
2018年9月,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飞抵东北,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走进大田,察看秋收。
9 x# R; m( k" t  ?  V
0 f( D. u/ K% d6 [# d龙江大地,金风送爽,稻浪滚滚。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10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正在实施联合作业。
( U4 Q  E* Y& r- i% Q: e
5 J4 \7 u0 J. l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观成色,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C4 I# \8 H0 C1 \- e
+ E' b7 k  X3 c# Y0 h  L2 D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
4 V: X) Z- q' C* o# @% X: k8 c3 E- U( @# c9 j. U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率河北省石家庄玉米考察团,到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访问。那次访问,他对西方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印象深刻。5 q! H, _' C6 T3 q% B- D
6 K9 @6 e  Q' Z- L) a& Z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提升显著。( A$ l$ ?$ C  e8 N: L" Z% T8 i

' G$ G5 p" A/ s/ o晚霞洒向三江平原,丰收的原野化作金色海洋。望着广袤无垠的稻田,总书记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8 o% E0 Z+ X6 ?
: ]+ |$ C% e4 @7 b( Y$ v3 Y(三)+ A2 H% ]5 L7 |& B& k9 }6 h

- ^( o" L9 M! B3 U“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 b" q4 g3 y$ h* ]8 V( T7 k

6 {- V+ E" D! z0 V. ]不久前,在巴西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从小村庄到党中央的扶贫实践。& g$ L4 @5 Y; W7 }4 {% @3 c# U

0 s: m1 O1 A. y) i无论在历史的长视距还是世界的广角镜里,扶贫这件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大事,影响深远。! P, O8 @0 S: T6 [" R& F
4 b" \7 F' m$ ^7 q9 L8 m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7 w' h6 \( F; k8 r+ `' r2 _0 f, G0 P, X, X) N" [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总书记的目标坚定不移:“一个都不能少”。
2 R" M" {% l/ p
0 i5 ]) m5 W% [+ p“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至深的真情,化作笃定的行动。$ c' F9 V4 A! b; E1 P5 S
# i& }/ C0 n. e! X# o# ~: ^4 _
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指挥打赢气壮山河的反贫困斗争。; H' A' p* c: `1 Q
9 m( i% h0 Z% q3 C0 e- v4 H  R% M1 i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考察。
4 h0 E' o: Z* _, V1 L+ ^# X  j+ @1 C+ J
11年前,正是在“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总书记从乡亲的水缸舀起一瓢水,尝了尝,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 f4 d% j8 E* I( e* z& r: R) W9 j- o' s  L* S% j: E/ r* I
如今,一渠洮河水,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14个县(区)近600万群众。总书记深感欣慰:“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 W: r" i8 E- a& w: R$ N/ d  j2 ^
$ c* ?% ?8 x1 a# U. y' ^
对农民的甘苦冷暖牵肠挂肚。+ m- N$ T; t1 R: V
9 P; \$ d. j; Z" V0 v$ I3 G* I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
- v3 o4 i2 e5 h, g& V
: _7 \) {' o9 l) Z1 ^“当时天冷,握手时我本来只伸了一只手,另一只手揣在口袋里,但是总书记两只手握住我的手,我赶紧把另一只手也伸了出来。”
# Q5 P% F- i  `# Q9 k# [
, `& X- }& }( A( ^  c+ y. H村民魏定瑜老人至今还记得总书记手心传来的温暖:“除了问我身体情况,还关心我们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
+ @; U4 U, V8 z4 ~
( n" h  @+ m* p- _* f, T% J“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的这句古语,是他多年倾心投入扶贫工作的写照。
. [6 R' V( `# z' S% u$ p4 H. `9 x7 [& [* e1 k# K
2016年4月,大别山腹地,雨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年过六旬、因病致贫的汪能保、张帮若夫妇家。
% T+ z. n7 D. S2 i& b" V
# a5 T: z- F6 `8 C' J“一年吃高血压的药要多少钱?”“血压现在还高吗?”“现在医保能补助多少钱?”……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并叮嘱当地干部,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L% k. ^. ~! g; _; L1 ~
1 q) g) W0 m7 u0 _
在贫困户家,总书记总要看看锅里有什么,问问群众吃得怎么样、收入怎么样、看病花多少、上学花多少……/ ~# m. T- F7 s9 R' \! }. i

! g0 K4 X/ b2 @: x家家户户的小账,合起来是一本人心大账。4 T6 e4 I1 S/ Z' f% [
2 G9 c$ w- _# `# T% G
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袒露心扉:“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4 d) S+ H- c2 e3 s
* c" h* s8 x3 `8 I) P- p农村“一老一小”,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 P, I% Q" N* G) f
( g. q; j- \1 {% B" f0 W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嘉鱼县四邑村,先后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村卫生室。
  y5 g" u  l* V' c! A4 r
: H) M: d% {  I* h& g- ~3 c4 T( y公共食堂价格实惠,卫生室内,中药西药、刮痧理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书记对现场老人们的叮嘱朴实而温暖:“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9 c7 Q7 n+ w! {0 V6 P# Z* h
* R( ]5 h, R0 H
在农民熊成龙家里,总书记屋里屋外看得细、问得暖。两岁的孩童脆生生地喊着“习爷爷”,总书记亲切地摸摸他的小脸蛋。
2 U' V- z: R( m6 x8 M  Y
) {6 }1 ]) y7 w; ?从幼儿托育到医疗养老、务工务农,得知老熊家日子过得红火,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 D; I, @5 q' J7 ~9 {5 K4 d
- p1 M" l  t: U0 K/ \" m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0 r% r2 F( h% X0 d$ D( M% }' G
& H9 H5 S+ }7 R1 v! h关心“悬崖村”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叮嘱贫困户抓好孩子教育,“不能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关注寄宿制中学食堂食材安全、冬天有没有热水……7 I, S3 C. p3 j$ H/ D4 ]
5 S$ i5 n! |$ U6 o- d5 }( V8 ^- K
“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目标,也是决心。6 \- b/ y& m' v2 w- T0 Q

$ T) G* c# ]3 Z! w2 I$ N(四)
4 m* C5 t: D& }; i, l) z6 g& ]- }
+ H  W: k- Y! _+ w6 o二十三年过去,故地换了新颜。
$ H5 }1 a- x2 m  W8 E+ ]; E+ g7 J8 r- d3 e3 E' L/ q% V+ l+ G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东山岛的一个小渔村——澳角村。2001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来过这里。
3 |) Z7 y" n8 M9 w2 [" a0 d. N' E4 s; G1 b' C+ _$ [. d1 t9 z
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渔船桅樯林立,微风吹来新鲜渔获的味道。村干部告诉总书记,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7 r+ I5 _2 n. Q; w" s' p

1 \3 Q% [' Q; v1 O# ]. U9 U1 U. Z碧海潮落潮起,农村日新日进。看到这里的可喜变化,总书记“很是欣慰、很有感慨”——
: F" ]2 Z4 r: A; Z' ]8 p- L" p2 E
$ `& X% N2 I" o/ V6 R+ F5 l3 c“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3 b1 U' K2 g+ i

) T  ~! F& W, `6 L5 }9 w# X/ G数千年“乡土中国”,乡村之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见证着多少沧桑,承载着多少希望。
# j4 B: j% Z  C+ p. {4 N8 ^4 ?2 X, P0 H- _, U9 V2 t/ y' g( h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L) e& v7 w0 O# V) X  ~

$ g1 |6 v$ f6 J, l! q' x新时代的乡村,该是什么样的面貌?" @5 r9 @! Z, M% z

" e- g/ y% @% m& L* f, e, v$ \  \2019年全国两会,河南濮阳的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用浓浓的乡音向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国农民的“八个梦想”——+ }- M5 T" ]$ C0 G. W# }& E

; @# n2 {$ V: \8 L; ^“想脱贫致富,想就地城镇化,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上学,想让村里有一个好的文化场所……”# J+ k$ d! z0 f
6 K" A% y; |3 F1 s7 G$ U* D' O
总书记认真倾听,眼光里满是鼓励。他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6 H! E" S( y5 F# [  S% }6 B) M1 z1 ?

" B* P* O* e+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念兹在兹,感慨系之,习近平同志思考的脉络、投入的心力跨越数十载。$ D2 j8 ~$ b  T

# L$ t1 i  Z# x* X; [1 r5 V. J在河北正定,对晏阳初搞的河北定县试验深入了解;
9 R1 B& K. K: A4 t- t2 p% u2 k# B+ [# q& I, ~
在福建宁德,矢志摆脱贫困,“促使农村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 i- d2 H2 u8 z7 `3 ]( R5 p9 M) s* z! s) Y, o
主政浙江,在“八八战略”中强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写下这样的美好憧憬——“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农村有着恬静诗意的田园风光,故而使哲学家发出‘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感慨。”2 g0 c' T% i, y) ~
1 g) ?2 q; p1 h: f; C2 X
乡村,是理想的居所,是精神的故园,是文化的原乡。( `  q& _2 M0 n3 w
0 F$ x  M1 g% T* L
时代巨变中,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自觉:“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y3 [* f% r$ k3 x3 z
( a8 M/ ^2 v1 ]4 g% H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 x# R8 E( L; u4 T/ n0 d- z
  x. y( S4 n2 e/ n3 M
来自镇江一家农机合作社的魏巧代表,说起当年回乡务农,还是缘起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镇江农村时的一个考察细节:总书记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那天深夜,父亲打电话跟魏巧说,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0 y, x7 G5 S$ E  B, X& a0 t

$ ]7 |7 U& |' Z9 p* C8 ~1 N4 p$ D“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得知魏巧和爱人辞去北京的工作,从城市回到乡村,总书记由衷点赞,“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 L" g5 E8 d2 z
4 c; b: q4 z6 A: x
1983年,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学生们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落款是:“你们的同志习近平”。# K- W" u( r+ ?' {& n# I
, k  @+ y; @' A: R
“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
6 y9 ~9 m+ s. v4 R2 j  u4 l5 C+ W' \) V8 c
字里行间写满年轻的县委书记求贤若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0 G/ T9 s. d: i( O2 a3 ^. q; ?" }6 u/ E) J' j
如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仍然是个大课题。
! z  S. h3 u0 V' {% C7 R7 z+ u" r# A9 [9 y1 d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
  ]" p# z: Z8 N. r" [8 x
$ U3 q5 u/ F2 v  E; d% c异曲同工的是,打开《之江新语》,书中以7篇文章连续系统、集中立论:《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 Z9 e/ |% _) I

$ z9 ~5 e0 J+ i; Y+ b  I8 i6 J时间长河绵延,于意味深长的一幕幕间,人们更能体会那一份历久弥新的乡土之情。
; Y# Z1 c+ W# o' P) s; u
3 S- f3 P! ?3 g8 F2022年金秋时节,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黄土高原瓜果飘香、五谷满仓,“黄土地的儿子”又回来了。' A$ z7 R! @4 x$ W3 `2 N; m# r
+ C2 ~9 }; x3 Q5 Y( m& R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 y! G1 I: m9 \9 e: J" J+ g( i- A/ n2 y1 t" I4 \2 T) X
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园,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还采摘了一颗红红的大苹果。1 W: d  N4 Y/ n1 h+ y! B6 F

) f& s; I8 W9 h5 w- ^1 ^总书记言明此行初衷:“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 L) o: b2 {$ R" c, j: L7 _9 V/ M6 |& }* n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从果园到苹果洗选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4 Y# U, x! h( Z
& K8 ?; _+ M2 e) B& a当年“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梦想早已实现,对着围拢上来的村民们,总书记道出新征程上的新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m, g$ v3 N0 k
1 c/ M! E1 v  ]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当年,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这样写道。# {0 G0 S+ ^: e  `1 T/ j: r

8 J+ ?  s  p- G5 {7 `# d) s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6 ?1 s4 S; j3 P( l5 v6 b0 ~" n5 w9 S3 k
乡土中国,山河巨变。1 \2 V& o& K7 A5 Q0 A$ O

% x% Y3 u; i0 i( R乡村振兴,气象万千。(完)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5-7-1 17:32 , Processed in 0.01885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