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点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D- D/ b* h W N4 w* V3 Q
由此,发源于美国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形成了1929年到1933年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 ]- h7 h, q7 o: X
: A1 P' w( f" P v3 b6 u
; }: Y& |) O# v9 r/ m3 k
: M- ~0 }& t! F0 V) }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2 M4 w2 \ k; Z! o0 X3 Q
经济大萧条又引发了全球贸易战,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全球性的灾难。& L" |! i+ q) _. \
1930年 6月17日,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美国史无前例地放弃了自由市场,国会通过了共和党人提出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经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案将2000多种的进口商品平均关税提高到47%,到达历史最高。
% j# v3 i, H! ^4 I8 e- Q1932年7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1932年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渥太华协议》,协议包括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旨在确定英国与英帝国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关税政策,确保英国在英帝国中的特殊地位,保护和巩固英帝国市场,阻止美国及其他国家染指其势力范围,并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0 C2 @& Q$ i+ H4 @ o$ Z" s; U
. Q- Z% U) H( `, H, e
5 C6 Z7 N7 {2 Q
: t) v7 M- z( t, J- u1932年渥太华协议,这就是大英帝国的内循环协议。简单来讲就是大英帝国内部殖民地、自治领之间的贸易实施低关税。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进入需要实行高关税。产地是英国本地的产品的关税最低,产地是大英帝国其他地区的产品关税第二低,产地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税最高。
+ N/ {9 U! N* ]5 T8 P其实,这也不是只有英国这样做,这是大萧条以后的一个潮流,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搞关税保护,排斥海外商品的竞争,都想让国内的经济尽快恢复,大英帝国只是这个潮流的一部分。! r) g+ J) k u9 R# v' l! w& N
# \' `6 g, M" n4 u$ C6 n1 A
5 `% ~8 M7 @5 d" A- j/ l
7 y/ C2 S" s: X8 v( l% S1 Q
1932 Press Photo Economic Conference Ottawa Canada
0 C3 u7 {( R5 ]! i }此前,全球并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贸易战,所有人都没想到此举令全球贸易总量减少了2/3,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
) }$ Q4 l9 ~# O; e; z: e% T特别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和英国的《渥太华协议》对日本的冲击最大,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抬头成为国家主导力量的主要诱因之一。# ] m# @/ {$ o( P( V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日本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这就造成它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低于其他工业国家,国内消费无法起来。相比之下,日本农村的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同时,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档次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 A# d8 M' b& V* h F6 T& {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农产品都在暴跌,美国市场的生丝也大跌价,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日本的打击特别沉重,很大原因是日本的80%生丝是出口到美国。在此前十年中美国对日本的生丝消费量不断增加,使日本农民因卖得好价钱而取得了意外收入,但也依然只是在艰难的生活挣扎中得以勉强糊口而已。
1 C- r; t( r6 T) f( u- V& {1929年12月,生丝每100斤的价格是1171日元,到1931年6月则为527日元,还要缴纳关税,日本的生丝出口受到严重的打击,日本的农民纷纷失业。
! h4 `6 d8 q5 N1 J# ~. Z, U, S3 w' [/ B$ i. L/ `8 g0 O
2 f5 P' t p( n B1 L
) f' \3 u8 P% V
我们再来看英联邦成员国1932年渥太华会议对日本的影响。表面上看渥太华协定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没有直接对日本贸易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害,但这些协定揭开了联合王国财政政策中的一场革命,把英国的非自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也卷了进去,结果是把世界上最后仅存的巨大自由进口市场变成了封闭的内循环。! k b4 F1 F M: @$ |: S
日本当时制造业产品的价格比英国低,品质比较次,欧美市场,日本是不太能挤进去的。所以,那些人口稠密的消费力不高的海外市场就成为日本出口的主要目标。在亚洲,除了中国以外,主要的出口市场就是英属殖民地,最大的就是英属印度、东南亚等缅甸、马来亚等殖民地。
* y5 }% H, Q8 M. P( O6 @* ^9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中国抵制日本物品的运动此起彼伏,中国市场就比较受挫。而大英帝国的内部循环搞起来,也和日本脱钩,产品向英属殖民地卖也成问题。所以,日本的出口产业也受到了打击。/ J. Z$ s! p4 S
9 x2 \- F1 \7 |$ m
+ l- K. |( A3 a- F+ y
3 F1 F+ v6 U+ h6 V( `1 h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日本农民的心态,要知道日本的主要兵源甚至下级军官都是来自日本农民,使得他们不得不相信征服是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y( Z& {! h. k
普遍来讲,日本农民自家养蚕生丝,再由商家卖到海外,这个产业就成为日本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但是,大萧条来临,日本农民受到冲击,各个国家都搞关税壁垒,几乎同一时间,美国有《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英帝国搞内循环,那给日本的生丝出口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农村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很多日本家庭就陷入财务危机。' p# a- [) u% T5 r
这个时候,日本军部出来以农民的保护者自居,他们提出了很多政策方面主张,提倡给农民减负,扩大社会救济,减少对农民的剥削等等,很快赢得了广大农村子弟的支持。2 ^. W# g' S. Y1 L2 k W
所以,军部在日本国内的话语权就越来越有强,这些激进军人们一瞧,我们的困难是怎么来的,都是这些欧美国家搞得,他们要搞内循环,要和我们脱钩弄出来的事情。$ R* |8 c b: \! r, s" N' b
" `/ n; Q! g5 R6 ]5 _6 `* b
/ D, U$ T$ I/ |" ]. q1 [
9 K. C3 }) n$ g5 U
特别是英联邦各国在这一封闭区内,通过一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组成的精心设计的体系,能够继续享有特权的经济地位,给了日本很大的启发,不知不觉变成了后来日本人委婉地称之为“共荣圈”的一种组织。/ N, W) g% B5 l
日本军部认为必须跟上潮流,必须搞自己的内循环。日本没有美国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日本也没有日不落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拥有这么多民族和国家。那我们只能抢,从这些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搞出我们的内循环圈子。
" s, n2 C" o, `0 a0 H日本为着自己单方面的利益,不惜以日本的武力也把一种类似封闭经济的体系强加于其他东亚国家。于是,就有了大东亚共荣圈,就有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就这点而言,《渥太华协议》对日本以及对其他穷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 m0 T- H+ g0 `& Z
所以,追溯因果链条,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和英国的《渥太华协议》是刺激日本扩张冲动,越来越有攻击性的关键一个环节。. D B0 |- L! W, g0 K" Q4 ]
你说日本想脱钩吗,他肯定不想,面对计划外的脱钩,他会攻击性地来回应。4 x' S- Y( F5 I7 Z3 K2 z. T
是不是,不脱钩就没有攻击性吗,也未必,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