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什么是“打烟牌”吗?" Y' W1 M' @5 l5 N* e
这是一种最近风靡很多小学校园的游戏。“烟牌”是用香烟包装盒做的,孩子们收集不同图案、品牌的废弃烟盒,折叠好后和小伙伴展开拍击“决斗”,赢取对方手中的卡牌。4 r- a! R; X# |3 j$ y
但就是这么个小小的校园游戏,引发了孩子、家长和学校的不同感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一些家长担心游戏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学习、偷买香烟、手受伤等后果,学校则陷入了“允许还是禁止”的管理困境,有学校直接发文禁止。" o& c5 n& x: [5 Y
但湖南浏阳的道吾小学不同,校长陈利莎专门写了一封致家长的信,阐述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随后又在全校进行了关于“是否打烟牌”的讨论,通过主题班会和辩论,鼓励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2 e( g) k9 T4 T3 d9 _ |
这条新闻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看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 N# U. |2 b4 P( U
6 { s5 V0 Q k/ `$ E# r图片来源:网络! I9 i" J6 y* v' B% }% l
* S+ v( G: {2 `& {+ o% J/ K p“打烟牌”是洪水猛兽吗
/ [, u7 @) `- l, @& M其实,“打烟牌”不是今天才流行起来的游戏。早在上个世纪,很多70后、80后男生便痴迷过这一游戏。除了“打烟牌”,我们还“打火花”。所谓“火花”,就是火柴盒子上的贴画。两种游戏的玩法非常相似,都非常考验“手上功夫”。而一旦得到“战利品”,那种愉悦的心情会持续很久很久。- P% h/ t7 b: d- ?& Q
我依然可以体会到如今的孩子们“打烟牌”时的心情。我们迷恋的,不仅是通过游戏获得一份成果,也是从中得到规则、心智的塑造。此外,火柴盒和烟盒上的绘画带来的艺术感染,也是一份精神营养。收集火花和烟盒,本就是收藏界的一项传统。
$ A+ m. s3 `0 ~! l# j当然,反对“打烟牌”者,出发点也是好的。在他们看来,“孩子偷偷买香烟;翻垃圾桶、趴地上不卫生;孩子上课也只想着玩游戏,不专心……”都是不好的“后果”。事实可能也确实如此,我年少时就曾把手掌拍伤过。
; B V( `* I m- u8 I* M但是,没有一项游戏是完美的,一些问题的源头也并非游戏本身,解决这些问题亦有科学的办法,如果一言不合就“封杀”,那是因噎废食。
. g7 n1 Z, Y, @5 z9 o% v: T令人称道的是,道吾小学没有简单地“站”哪一方,而是让各方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校长在致家长的信中表达了对游戏的肯定,家长们也在来信回执中写下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看法,孩子们则借着主题班会和辩论提出对学校的建议。
) f( D2 k5 \. j) e这一三方互动的过程,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理念。唯有充分论证,才能形成共识。也唯有尊重不同立场、不同声音,方能走出各说各话、自以为是的陷阱,实现理性对话。相信通过这场辩论,学校向家长表达了对待孩子玩游戏的理性态度,家长更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也能得到关于文化、情感、规则等方面的深刻教育。
! s4 J& X: E) r令人欣慰的场景已经屡屡出现:孩子们邀请校长一起“打烟牌”;一些家长从反对转为理解孩子,主动带孩子找烟牌。
8 Y: c( t S0 u4 {2 y# ] u) J5 A6 S: o& E# {
道吾小学校长来信 图源网络+ n/ z9 q6 R' Q! ?
- k' s/ f% ^' M1 C& Y1 Z+ m a“打烟牌”火了的背后是什么/ s* V' J+ Z7 y3 r H
除了游戏本身足够有吸引力,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如今孩子们可玩的游戏太少了。0 k8 R' _6 I/ }* s
很多曾经风靡校园的经典童年游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我小时候男生中非常流行的“斗鸡”、“刀子占地盘”等,几乎不见踪影,问起孩子们,他们一头雾水。/ r h% G" I$ n! U* j2 S: {: Q8 v
当然,游戏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一些游戏被淘汰也是正常的。但问题是,很多游戏本身很有趣味,也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是由于不受某些家长和教师待见,被一刀切地禁止了。考虑到安全性和对学习的影响等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游戏被拉入“黑名单”。
3 L! k2 q; M! j. s/ x5 u游戏不只是游戏,也是童年的象征。正如陈利莎引述的英国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先生的话,“记住童年,去玩耍去梦想去创作”。如果在童年时连正常的游戏都没法玩,成天陷于课业负担之中连喘息之机都没有,那么孩子们又如何提升创造力,又如何学会与小伙伴们相处呢?
5 d7 C! s6 g: P4 ~
0 r F/ E9 S4 q学生们的课堂辩论 3 ~% z7 E) X( {7 Y6 W* |. B' s D
: U/ B6 j2 O( p) s' ]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多次提及父亲带着年少的他在田野、街巷玩游戏的场景。很多名人也都感念过童年游戏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9 y% }5 m, ~9 r" R0 O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是在经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们接触小伙伴和大自然,学会遵守规则,感受友情与合作,想象未来。这是写作业所无法代替的场景。游戏创造的参与感对于儿童的意义,胜过形式空洞的说教,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 ?8 G& t( E# r) i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游戏的减少,孩子们不仅失去了以游戏陶冶情操的机会,也失去了和伙伴们开心玩耍的机会。! o$ x. e, S" h9 [7 K6 s3 t( l
硬逼着孩子们远离各种现实场景游戏,以为这样就会让孩子们的心思回归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玩游戏这样的天性被限制、被扼杀之后,孩子们得不到精神放松的机会,很容易对学习、对规训产生抵触心理。
( B2 a. \+ g, c. B; p) j事实上,由于缺少游戏的“滋润”,缺少了伙伴们的合作,一些孩子变得孤僻,一些孩子偷偷玩耍甚至沉溺电子游戏,从而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快乐无边的本色——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9 c& V% S2 d' U6 K/ w
重要的是承认孩子的游戏权
! D, _; d0 V; r* L& Q# X这两天,还有两则与“打烟牌”相关的新闻。一则是,4月7日,海南三亚市教育局发布《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重要提示》,请家长配合学校禁止“烟卡”进校园,一旦发现当场没收。另一则是媒体报道,在广西北海市一些地方,部分小学生沉迷“烟卡”,从垃圾桶里翻、自己网上买,甚至学会抽烟;玩游戏时,引发口角、打架。
; p# g2 J z/ Y# ^7 U" y8 k这些现象当然需要正视,学校、家长和相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明确的是,我们要做的是提醒和引导孩子不要走入误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 H6 {' `% z/ N$ F8 @/ s% w7 S
这需要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对游戏的渴望,再告知他们做游戏如何规避风险和消极影响,包括坦承大人们的担忧和顾虑。这有赖于更细致入微的管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d7 E" P+ A* a7 m7 J% y- G5 _7 R比如针对“孩子偷买香烟”这一最大隐忧,反映的是烟酒售卖的管理缺位,不能将责任完全安在玩“打烟牌”的孩子头上。如果烟酒售卖管理到位了,就不会引发这一不良反应。道吾小学在发出致家长的信后,家长和孩子们约法三章,孩子欣然接受。这也表明,只要事先讲明利弊、明确双方权责,孩子们为了继续玩游戏,也是愿意去遵守规则的。+ T; X$ S- n7 K) {4 }( d# ~
至于其他卫生问题、影响学习问题,同样如此。大而化之、一刀切、希望一劳永逸解决都是不科学的思维,只能在现实中去一个个解决,一步步改善,一点点进步。通过管理上做加法,实现为孩子们做游戏做减法。5 q6 u. r' y0 h6 G9 u
去年以来,“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就成为社会共识。此次关于做游戏的讨论,把问题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有了这课间10分钟后,让孩子们做什么?
" i( }; r! P/ c' t; f W) ?允许他们自由自在地玩游戏,是应有内容。在课间、课余时间,孩子们可以尽情“打烟牌”、打弹珠、丢沙包、捉迷藏……这些游戏不需要复杂高要求的场景,有一块合适的地方就可以玩起来。现在学校的公共空间有监控系统,加之教师可以参与一起玩耍,安全度应该是有保障的。. v' P# b- L! @% t9 W0 T. h
依我看,“打烟牌”、打弹珠等童年经典游戏完全可以保留。重要的是承认孩子的游戏权,而不是动辄“管起来”。即使对一款游戏有争议,也可以进行科学评估,建立起让更多人能接受的规则和边界。希望能有更多“道吾小学”出现,以温柔的心对待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