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枫叶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2|回复: 0

习近平总书记田间地头话农事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73215
发表于 2024-4-14 04: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ECLGXPO8OrjCPE9C.jpg
* S4 B/ T4 I5 S4 k3 E) E$ p

% ^" A6 Z8 k  o) s, W6 m6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扛麦子都不能换肩”“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抓住种子这个要害”……
" F4 X+ h" I) F/ M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许多细节,反映出他对农事生产的熟悉与重视。% I5 D0 k) J0 N+ `; o0 s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在梁家河做过农民和村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在多个地方领导岗位上分管过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怀有深厚感情。
  ]/ x' ]) \$ C8 j岁月奔流,耕耘树艺的活计不忘、吃苦耐劳的本色不改、重农固本的情怀不移。- K, F& C' `9 O" D' F' f
        (一)干农活:一看就是“老把式”- x. F! ~$ r/ {7 i
今年4月初,总书记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熟练地扛起铁锹走向植树点。人们发现,5年前,总书记参加植树时顺势扛起铁锹;35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是这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 n. G2 B( V0 {
“总书记一看就是干农活的‘老把式’”“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人民群众由衷地感到亲切。0 i$ I# C# A% f. U1 n
Kg8eqZ163nekGIe5.jpg

8 Y' X: d* e+ U6 w% G  K" [8 D6 X+ }; h- {
左图为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中间图为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右图为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 O2 O7 l4 A1 N

+ _! I4 N+ l& P4 p朴素作风,劳动本色,其来有自。6 X# S- T* Y' y3 h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从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到打井、修梯田、建沼气池,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 X2 y% a- L% Y7 ^3 Y1 {
在乡亲们眼里,知青习近平“干活不惜力”:打坝夯石,满手掌的水泡磨出了血也从不“撒尖儿”;十里山路,挑沉甸甸的两捆麦子长时间不换肩。: b1 F4 N+ }% z. w
“我在农村插队时,扛麦子都不能换肩,换肩抖一下,麦子就会掉下来浪费了。”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时,总书记忆及那段“不换肩”的往事,道出其中的奥秘。
) s# m2 ]( n$ e3 O# G山高水长,本色依旧。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常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在国外走访农户时,他用“我当过农民”介绍自己;在湖南湘西一片柚子林中,熟练地帮村民摘下柚子;来到甘肃八步沙林场,拿起一把开沟犁,同林场职工一起劳动……/ _: M; p) S" l0 K+ F/ @
不经意间流露的质朴本色,折射出岁月深处的磨砺。. {) S* x" g: d( o# U; z$ R7 r, i1 g
        (二)谙农事:“南方不插五一秧啊”: U% F% L8 o' s4 `5 l  |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农事之道。
4 @4 ~6 d! m3 t- l0 v0 l$ U
Ef4pT5Bz5u05tsSf.jpg

$ |* N7 T  l% N! T2 N/ J" y& {- D
* W* v! [6 N  I: c$ C6 C( b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涿州万全庄村村边农田察看大白菜长势。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 ]0 W3 ]- E) W' e- F* @6 e& l2 s* d/ V+ i) i
2013年7月,在湖北鄂州,总书记走进水稻育种基地,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
5 S4 v4 y8 b) T% l+ x: d' k2021年10月,山东东营。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 i3 x* y) K- X: H2023年11月,总书记在河北涿州考察,中途临时下了车,见到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称赞“墒情不错”。一旁是菜地,总书记俯身摸了摸白菜菜心:“已经长实了”。' \/ K8 X: w( }2 J4 H) ^- g3 K
……
# ?0 e  N. }' g6 D  B纵横阡陌间,看作物长势、观稻粒成色,总书记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掂量粮食收成,牵挂“中国饭碗”。
. w# C: k2 w" k9 _上个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农田深处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共话春耕。看到刚刚播下的稻种,总书记关切地问:“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插秧?”
0 j8 t* A! e& ~, ^3 E* v) c% y$ Q“4月上旬和中旬。”
+ M4 U8 o7 g5 Q" _1 k& r# T“南方不插五一秧啊!”农谚脱口而出,体现出总书记对抢抓农时的重视和了解。
0 l3 b3 H9 P  E2 _: ~
W2oUddws2q2SRcR2.jpg

& b3 a  }/ w+ I: x9 \+ f' |; F  d( y; h  k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高西沟村考察,同农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0 o7 U, `; M- b: D; ~
- J0 x7 j$ @5 N6 v* ^9 o. t“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谚语烂熟于心,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同乡亲们交流起来更是自在亲切。
2 @$ z7 `! @, S0 j7 o8 E2021年9月,在陕西榆林,总书记让临时停车,走进田间问老乡“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回忆起那一幕,村民高治周感慨地说:“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农民的生活,他都懂着咧!”0 h* ]/ ^4 e$ ^3 E
        (三)抓农本: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 l& x* x1 u8 P“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抓住种子这个要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了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f0 g4 h: m; ?$ S+ b; \3 `5 H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总书记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入而独到的思考。对于当年乡亲们憧憬的“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的愿望,总书记目光深远:“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 ~/ b% |$ T$ `( o4 p  e& w' s
w2QBT542w4N22WNT.jpg

5 ~, @: W. x% Z- X& @0 w: u
) g- r  o: E3 r; {. x$ h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 ]( |3 N- O7 f0 f: I0 @! q2 z

$ }+ B1 s3 x1 n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 D& a* H# M5 _: C+ |2018年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2021年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同年10月,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转变育种观念”……一粒种子关系粮食安全主动权、关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总书记攥得紧、抓得实。  E7 B3 Z  ~2 s4 j% g8 q+ z
V5tr14lShjhjEhyR.jpg
0 x, n! U- y/ b' `0 \3 z

; C8 h; T* M( a7 r* X& L  ^' g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四平梨树县考察,走进玉米地,察看玉米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7 B% Q0 k5 G$ M% V
1 M: N  s  F$ p; O) k6 k. d8 |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端牢中国饭碗,耕地是命根子。; z5 }" E! k2 L2 M! h# U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科学开发利用等,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c# n! h' K# M) b8 p
把粮藏于地、藏于技、藏于民,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不断引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j4 t" _7 H- ~& _! ?+ j
谁来养活中国?总书记给出坚定回答:“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4 j0 n/ R5 A" G4 E4 q
这是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重农固本的深谋远虑,也是“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朴素情怀,更是“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深切自觉。
: b. P3 E$ Q; I3 {4 S) k" B7 z0 p0 a
0 p' e% M% j+ ?! @  ~
7 e# \1 r9 M5 E0 Z, `& U策划:张晓松
" {9 h7 |# C  Z: E# h$ @: Q4 l主笔:黄玥、胡梦雪
/ b( f2 E3 s- p0 X; O; ]: [统筹:杨维汉、罗辉、王绚
# t6 t3 b5 [& x! |" Y视觉 | 编辑:张惠慧、古一平
3 T: c9 F* m. X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F1 ^% w) {8 W( z*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6 L  l6 k( [- g9 W& B# y% J$ X                                 【责任编辑:杨海琴】
【郑重声明】活在枫叶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枫叶国

GMT-5, 2025-7-12 02:45 , Processed in 0.01848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www.canada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