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7日,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建成。自南极被发现以来,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而当时的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首任站长郭琨曾说,建不建南极站,关乎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 D+ ?! B- w' x
3 w: A. k' [0 Y) ]6 D建设南极站
- Y6 Z6 Q& M0 Q
9 t4 b: R- [8 |/ I6 t4 F关乎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2 P( N6 e( Z+ @2 n2 z
3 |& i5 {# s9 U# U6 M4 Y; N
2 s1 l% E8 c( t! }/ V
01:11, Q( z% Q# y' `( Z1 Y3 x5 T: a
. i3 R5 J Y. Q+ J9 }
& R S" E0 N7 [- t4 k& D, L* l. k
+ y# b0 ^8 r$ b- y* X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 郭琨:在南极建不建站,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一个事情。1983年9月,咱们政府派了一个南极代表团出席《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当大会对议程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木榔头一敲,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会场外喝咖啡。在当时每次听到这个,心里就是一种屈辱。中国代表团在南极国际会议上,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被人驱出会场。这是一种最大的屈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南极没有站。
. O+ l* C# P: a
' \! u5 S3 N8 Q! k
. |/ L2 ?2 J- k! ]. o* w03:46
- v G, c) y5 E' \) R
' }+ |( @6 V# F% e. \) i1 S" ]' B7 h5 @9 d
/ ~/ R- s# _( m7 }! t2 p, C
1984年到今天,我们在南极陆续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一系列科学考察渐次展开。中国极地考察支撑体系逐渐完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四十年来,我们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了了不起的印记。这背后的底气又从何而来呢?& `& V' B" g8 G6 j& E4 f
$ ?6 Z9 T; q2 P
, T; v/ g7 R, T0 W' G. q u" K n# x) Z& Z3 N' _% d' K+ F
, p9 |7 W# ?/ {/ \) x9 o6 m秦岭站建设现场总指挥 魏福海:秦岭站是我们新时代建设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是要常年开展工作的。南极的建筑在国内都要搭建一遍,有什么问题,要在国内解决,不能把问题带到南极现场。地球的最南端环境非常恶劣,队员的冻伤也是时有发生。机械师在修车的时候,他戴着厚厚的手套,没法去拧螺栓,他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手套摘下来,就有冻伤的风险。
( A3 V" z1 `5 |+ g U
: Y9 j/ O. Q/ a1 w, Q3 s) }: \# x* T7 h _
5 b- \, i. k) O9 C N* a% u* Z! J* F
( u% D) z; A3 F' Q" \/ v J7 |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 夏立民: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的时候,在昆仑站,我有一个队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严重到他当时有可能死掉了,血氧含量到了50%,即便吸氧都不行。家里边给我们协调了一个救援飞机,所以我们的后盾依然是非常强大的。在那个环境下,不需要内心过于强大,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集体。很多的事情,是依靠群体共同的力量去解决的。而且我们会知道,在我们的身后是14亿的人。% Y4 U6 v1 y" \* D
0 f, Z( _/ |. O1 H此时此刻
; U2 r. U) d8 t, f- X5 M+ ^ ~( w4 {9 J$ O) X" E
五星红旗正在月亮上“飘扬”/ k5 [9 }& _% b2 g( u# l. R
4 q' }9 W2 [$ _/ G2 N: b' K
中国人不光在地球两极留下了了不起的印记,这一年,中国航天人又在月球留下了“人类首次”的印记。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 w$ P" w* z1 ^
# ]$ t$ J' Q! P b; F* {8 ~4 R
) {7 f1 r- C) e) H. z. H* i$ {' t
" Z4 b6 x/ d3 `5 ^+ L+ W% f* V2 Q这一年,我们不仅从月球的背面采回了月壤,我们还再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国人的独特印记。嫦娥六号在完成月表采样后,将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是中国首次在月背独立动态地展示国旗。此时此刻,这面五星红旗正在月球上“飘扬”。: O* |+ t2 P, x
2 [1 g5 j* f' e9 C
4 u5 `5 @8 {) v* n$ z' W2 s05:16
{; x' f c( H1 O1 F8 J6 {# O6 n& ]) ?7 w* h' j5 [" ~& h
; N' Y7 M0 R3 x& |. ^ k6 S" O7 h0 o4 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从2004年工程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了20年。而对于我的同事资深航天记者崔霞来说,这也是她追月的第20年。, B; f* `* s4 U8 z
+ E: \) s. [& e* K2 t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今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0年,也是我作为总台记者报道嫦娥系列任务的第20个年头。如果要从整个探月工程采访中选出最令我难忘的一幕,2007年的嫦娥一号任务绝对是最激动人心的。. p5 z$ p& f( M' s
) Y3 u a! a6 E2 W2 [6 x6 |/ o' D
! ^* E7 I' _: M- I( K
7 e) |% P# y0 Z" D' W
# u1 q% r3 Z) u7 P( w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实施近月点刹车。几分钟后,飞控大厅的屏幕上显示,嫦娥一号被月球引力精准捕获,绕月成功。这一刻,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4 G/ R5 n8 O! i+ ^2 j2 r9 }0 |
# f: [+ Q6 } V h
' V: ~8 d: ~( q1 @# g4 A* |' E( v/ E# p7 C; A4 O6 J+ l
/ }. F" c3 S4 j, S9 V/ k2010年的嫦娥二号发射,全国观众是首次通过新闻联播的直播,看到了嫦娥奔月。嫦娥发射的全程直播,这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探月工程实力的象征。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我们看到了一面面五星红旗,在月球上亮相。
' ?( p# h7 b7 f& o2 k( [% [' _' Q
. l: P; s8 u0 G0 ], @4 I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对于前无古人的中国探月,有多少星辰大海,就有多少百折不挠。" K# p% d) d! F/ c2 R
0 ^1 K0 A8 [/ z t- |+ l, a- m/ d0 w
4 J- c6 B% a- s D& @" f
; l: n8 D$ A* s! G" X! j1 L
时任嫦娥一号任务01号指挥员 李本琪:中国人历来被逼到墙角以后,这个劲儿还是挺足的,你比如说嫦娥工程,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挺难的,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克服,但是你是个大国,总得为中国人争口气吧。! T7 _4 h T; |1 O1 l
6 t* i0 H* d& h! p. K7 C+ j架起地月新“鹊桥”,实现月背“精彩一落”,“挖宝”主打“快稳准”,月背起飞“三步走”,月背珍宝搭上“回家专车”,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宇宙接力,更是带回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
- |: W t3 Q+ Z* M1 `* r8 _% \% O* P& s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栾恩杰:我们有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奉献、贡献,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要有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位置。你说你什么最高兴,是后续有人。
1 k) C3 v' @" l$ j* X0 q9 K- w6 b0 g+ I p6 f& N1 g" i r0 W
深中通道串起大湾区“烟火气”
" b+ [# w$ U9 y( D6 N( v& C7 d8 ^1 N: i. a6 y
中国在探索人类未来的征途上越跑越快,当然也加速奔跑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路上。在伶仃洋上,一个世界级的跨海通道破浪而出。中国建设者历经7年论证、7年建设,深中通道在今年6月30日正式通车。! b' | I! p. _6 c
7 ]5 `) z% [2 Q7 J, T* d* \
2 }& l( ^) I4 `( D3 I* p. `5 f
. n. p( t" @+ A& f" c( }. S) \: q* ^% n8 E
它拥有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上最长最宽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曾创下141天最快成岛纪录。它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以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等成果,展现在世界舞台。从此,中国又多了一张新的“中国名片”。深中通道开通后,究竟给大湾区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要从“烟火气”说起。
: R+ N9 X0 J' K, x. S( g* y* z6 D! j! y3 Q) q* y0 m0 F
9 M& L$ `! `0 c+ y9 ]" V02:51' `, C$ U2 r3 a* w3 f* `8 }
) H7 |0 @, P! p" ~- K) @' y, l# H- j1 e2 n' B
4 y9 r) P; @3 U+ Z
去中山吃乳鸽,再去深圳沙井吃生蚝……有人说,深中通道改写了湾区协同发展格局,调整了城市产业链,提高了物流速度,也改变了大湾区的“食物链”。4 f* s g4 L, A
7 z# H7 w, l) E; @ R中山市餐饮食品行业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张伟雄:深中通道的开通就是黄金大道的打通,让深圳、香港、东莞居民更容易亲近我们中山,人流量也大增了。我们店可能一天要接待四五千人次,我们增大了鸽子的量,一些鱼虾、海鲜、生蚝或者蔬菜都比以前的进货量提高了一倍。
k, j; g% w) Z1 U% z4 r( P9 Q% q/ j' f. J O/ P9 X, X" b8 w
9 M U% n- H" u2 m; @
% q/ s9 L# q) y" j+ h
! O6 `, Z# `5 y- e9 f: G- ~
据统计,深中通道开通后,日均车流量达到10万辆以上。事实上,今年以来,新交通所带来的加速“引流”,让大湾区成为最具烟火气的城市群之一。今年5月,连接广州、东莞、肇庆、惠州、佛山五座城市的“湾区大号地铁”开通。一盒东莞当地有名的“烧鹅濑”打包回广州,依然热气腾腾。/ L6 {& c$ @5 y: e% M2 Q
: [ P: T" G9 Y! F2 _: u今年10月1日起,京港、沪港间开行的“夕发朝至”列车,继续压缩列车旅行时间,沿途停站优化。赣州到深圳、长沙至广州的高铁提速运行,而作为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的深中通道,更是从今年6月份开通以来,不断迎来通行高峰。“跑”进湾区的速度越来越快,湾区“生活圈”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一个高速发展的大湾区,也在因为交通路线的延伸、人的流动,变得更加温情。
" c# \( i7 J+ B" D- U& q1 T; Y2 E# L$ B1 n6 D* |+ C
澳门文化旅游联会会长 胡惠芳:觉得好大的惊喜和好大的收获,我们回到澳门也都可以将吃乳鸽这个感受,在澳门和所有市民分享。
* r* \$ Y$ r! c: `1 W6 C, \3 ~; t- R3 d2 e
9 V/ ^# r8 q# r' ^& Y5 Y
+ Q+ K3 i2 `! P$ c" v9 D+ a1 n
& M+ y5 M4 |( @1 Y% n: R放眼大湾区,人们用美食标注城市的坐标,用风味衡量两地的距离,背后都藏着交通顶层设计的“湾区密码”。从湾区人的一天,到中国人的一天,时空在不断压缩,每一条“最长”的路线,都藏着“最快”的期待。, W7 K. R% z% ^$ L4 {5 x! v) T
/ @6 G# W' a1 P1 @+ ], ~南极科考站、月球探路者、跨海大通道,每一项大工程里你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自立自强。我们以科技自立自强铸就大国重器,这些大国重器又在不断浇铸中国人自立自强的底气。未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更美好生活的坚实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