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网站发布耿爽大使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的发言,全文如下:
u# o) B$ H' p- q$ E S主席:4 C# |5 ^3 Y5 e4 h, z* T7 l4 O0 U
我感谢延恰助理秘书长的通报。+ B7 d! K- f0 p ~$ X
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冲突战事不断蔓延,平民伤亡不断增加,外溢效应不断加剧,令人深感痛心和忧虑。上个月第7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发表看法和主张,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阐述了各自立场。尽管各方对于问题根源、当前态势、结束危机的路径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但所有国家都一致呼吁要尽早恢复和平。可以说,和平是当前国际社会围绕乌克兰危机能够形成的最大公约数。( {8 h3 @; G, d" ~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9月27日,巴西、中国、埃及、印尼、南非、土耳其等17个“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就乌克兰危机举行部长级会议,法国、匈牙利、瑞士也作为观察员参会。会上,各方普遍对当前冲突引发的风险特别是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深感担忧,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性,呼吁通过外交手段实现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 J6 w6 q4 w. L' _' n% @7 ^
会后,巴西、中国等与会国家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呼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呼吁冲突各方遵守局势降温的原则,强调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的重要性;呼吁不使用或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尽一切努力防止核扩散、避免核战争。
% {7 c# c1 j2 p, I% V5 m$ E有关国家还同意在联合国平台成立“和平之友”小组,以进一步凝聚和平呼声,促进和平共识,支持和平努力。“和平之友”小组无意影响、干扰和取代现有平台和机制,无意替俄乌当事方进行谈判,更无意强加任何和平方案。小组将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工作,以包容的态度进行对话,以开放的精神同各方沟通,欢迎志同道合的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共筑和平。
l( v7 l8 Y) ?& N0 d主席,
$ W8 [' ?4 C6 n3 \) R美国代表刚才在发言中再次对中方进行攻击抹黑,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在这里,我想强调三点:
1 |% [% K4 l6 ?4 r, i第一,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客观公正,我们不支持谁,也不偏向谁。中方始终坚持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大方向,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有关各方均保持接触。中国外长王毅出席第7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同俄罗斯和乌克兰外长分别举行了会见,积极劝和促谈。我们就举行乌克兰危机部长级会议和成立“和平之友”小组向俄乌双方都及时进行了通报,听取他们的意见。& H4 f. M: f5 }
第二,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那就是停火止战、政治解决。冲突伊始,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四个应该”,明确强调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中方还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同巴西联合发布“六点共识”,呼吁推动危机政治解决。中国政府特别代表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开展穿梭外交,一直在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9 ]0 n& _& `* S8 i2 S
第三,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正大光明,我们无意借此谋取私利,制造对抗。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更不是当事方。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始终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危机造成的负面外溢效应,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共同抵制借机打压异已、脱钩断链。我们反对美方借乌克兰问题对中方抹黑施压、对中方实体和个人滥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7 b- c9 B" @: d' r! n- d4 |8 O, u谢谢主席。' Z. T% q. K! l8 ~0 |3 C& m, r9 s
耿爽大使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的第二轮发言# m9 p+ L; z0 e2 X. P y# u! x+ \
主席:5 d4 ], \: B4 V3 J6 s# |% t8 b
我也会很简短。中国和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发起成立“和平之友”小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实现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在欧洲恢复和平。我们希望美国代表能够正确理解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努力,能够共同参与这一积极的政治进程。: |( s) ~$ M$ C8 m! \
谢谢。
9 ^4 _$ e4 w( f: x耿爽大使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的第三轮发言
: a' h0 I* _* ?& C* y9 Y主席:
& n! ^2 q1 z" [. w1 X我建议美国代表阅读一下9月27日中国及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召集的部长级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
+ c( f8 x$ L) u! p3 m: t( h. u' i) ?9 j) s谢谢。 |
|